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中央所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4-07-21 23:52:5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2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中央所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中央所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办发〔20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中编办、中央企业工委、人事部、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中央所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建设部 国家计委 国家经贸委 财政部 劳动保障部 中编办 中央企业工委 人事部 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101号),现对中央所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以下简称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勘察设计单位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在国务院批准改革实施方案后,半年内全部由事业单位改制为科技型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具备条件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单位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工
程公司、工程咨询设计公司、岩土工程公司和设计事务所等模式改造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参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办发〔1998〕27号)的规定,一律与主管部门解除行政隶属关系。
已经进入中央管理的企业的80个和移交地方管理的12个勘察设计单位(名单详见附表六和附表七),这次改革不再调整其隶属关系。
(三)进入中央管理的企业的勘察设计单位,作为该企业的成员单位,应保留其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移交地方管理的勘察设计单位,划归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理,不得再下放。
二、体制改革方案
(一)管理体制调整。此次管理体制调整涉及86个单位,具体方案为:
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10个勘察设计单位交由中央管理(名单详见附表一)。
2.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等48个勘察设计单位进入中央管理的企业(名单详见附表二)。
3.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等4个勘察设计单位移交地方管理(名单详见附表三)。
4.水利部所属的水利部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等6个勘察设计单位交由相应的流域机构管理(名单详见附表四)。铁道部所属的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和铁道部专业设计院等5个勘察设计单位的管理体制调整与
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一并进行。这11个勘察设计单位也要按照国办发〔1999〕101号文件要求,在本实施方案发布后,半年内改为企业。
5.国家有色金属局所属的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等13个勘察设计单位(名单详见附表五)管理体制的调整,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中央所属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0〕17号)执行。
6.勘察设计单位改为企业后,若需调整隶属关系,可由企业自主协商并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交由中央管理的勘察设计单位,与原主管部门解除行政隶属关系后,领导干部职务由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工委)管理,原主管部门要将移交单位的领导干部名单、职务资料登记造册,移交中央企业工委。党的关系原在国家机关的,交由中央企业工委管理
;党的关系原在地方的,不作变动。资产与财务管理由财政部负责。行业管理工作由建设部负责。
(三)进入中央管理的企业的勘察设计单位,由原主管部门按批准的方案,解除行政隶属关系,并按有关规定办理领导干部职务、党的关系、资产及财务关系移交和划转手续。
(四)移交地方管理的勘察设计单位,与原主管部门解除行政隶属关系后,其领导干部职务及党的关系移交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资产与财务管理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
(五)勘察设计单位在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办理资质调整、变更手续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三、配套政策
勘察设计单位改为企业后,享受国办发〔1999〕101号文件及本方案规定的扶持政策。
(一)离休、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参加地方社会保险统筹。
1.从2000年10月1日起,改为企业的单位及其职工按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和统筹层次,分别以2000年10月的单位工资总额和职工个人缴费工资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2000年10月1日前的连续工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
,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2.改为企业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离退休待遇标准不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标准支付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执行,所需经费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3.改为企业前参加工作、改为企业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执行。为保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对在2005年10月1日(不含)前退休的人员,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职工
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办理。补贴基数为2000年10月当地企业基本养老金平均标准与本人2000年10月按事业单位办法计算的退休金的差额。补贴基数一次核定后不再变
动。其中,2000年10月1日至2001年10月1日(不含)前退休的,发给补贴基数的90%;2002年10月1日(不含)前退休的,发给补贴基数的70%;2003年10月1日(不含)前退休的,发给补贴基数的50%;2004年10月1日(不含)前退休的,发给
补贴基数的30%;2005年10月1日(不含)前退休的,发给补贴基数的10%;2005年10月1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该项补贴。核定的补贴标准与个人按企业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之和,不得高于按原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补充养
老保险。
4.改为企业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退休,按有关规定执行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
5.2000年10月1日(不含)前,已经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而基本养老金仍按事业单位计发办法执行的勘察设计单位,按本方案规定调整执行。已经随原行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移交地方管理的勘察设计单位,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6.勘察设计单位要严格按国家规定的退休政策办理退休手续。
7.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按照属地化原则,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执行当地统一政策。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险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8.勘察设计单位改为企业后应继续参加失业保险,履行缴费义务,职工失业后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二)国家计委、建设部要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办发〔1999〕101号文件精神,尽快制定颁布新的勘察设计收费标准,此项工作原则上与体制改革工作同步完成。
(三)勘察设计单位改为企业后,有关税收政策按《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字〔2000〕38号)的规定办理。在改制前属于财政拨款的勘察设计单位,其自用土地的税收政策按照《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税收
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35号)的规定办理。
(四)勘察设计单位改为企业时,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交由中央管理的勘察设计单位,按规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其子公司及直属分支机构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进入中央管理的企业的勘察设计单位,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
有关规定办理登记。移交地方管理的勘察设计单位,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勘察设计单位改为企业后的名称,可用原单位名称(去掉主管部门),或用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其他名称。考虑到原单位名称的品牌和无形资产,改为企业后的5年内,在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上可附注原单位名称。
(五)勘察设计单位改为企业后,工资分配管理按以下原则进行。
1.凡原实行工效挂钩办法的勘察设计单位,可按国家现行政策规定,继续执行工效挂钩办法。改为企业后,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经税务主管机关审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实际发生的企业工资总额可在
税前扣除。
2.可根据有关政策,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两低于”的前提下,实行其他工资分配形式。
3.有条件的单位,要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分配制度,进行项目核算分配制、年薪制等改革试点。
四、组织领导
(一)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由建设部牵头,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中编办、中央企业工委、人事部、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及勘察设计单位原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及时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
题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移交地方管理的勘察设计单位的接收工作,不得将接收单位再下放,不得随意向这些单位安置人员,确保此项工作按要求如期完成。
(三)在体制改革期间,勘察设计单位的现有领导班子要保持相对稳定,交接工作尚未完全到位时,日常工作仍以原主管部门管理为主。
(四)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办发〔1999〕101号文件和本方案要求,尽职尽责地支持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
(五)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所属勘察设计单位在此次体制改革工作中,必须严格遵照中办发〔1998〕2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六)国务院有关部门原直属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及派出机构等所属的勘察设计单位,参照本方案实施改革,同时享受国办发〔1999〕101号文件和本方案的有关政策,具体名单和体制改革方案由建设部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中编办、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负责审核批准。
(七)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所属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国办发〔1999〕101号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进行。
(八)勘察设计单位改为企业并与政府部门解除行政隶属关系后,要充分发挥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行业协会以及勘察设计企业的监督管理。

附表一:

交由中央管理的10个勘察设计单位名单
--------------------------------------------------------------
|编号| 部门 | 单位名称 |所在地| 备 注 |
|--|-------|--------------|---|------------------------------|
| | |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技术 |
|1 |建设部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研究院合并组建,并改制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集团有限公 |
| | | | |司。 |
|--|-------|--------------|---|------------------------------|
|2 |信息产业部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北京 | |
|--|-------|--------------|---|------------------------------|
|3 |国家石化局 |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 |北京 | |
|--|-------|--------------|---|------------------------------|
| | | | |改制为中煤工程设计集团公司(国家经贸委国经贸企 |
|4 |国家煤炭局 |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集团) |北京 | |
| | | | |〔1998〕205号批准组建) |
|--|-------|--------------|---|------------------------------|
|5 |国家轻工局 |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 |北京 |改制重组(国家经贸委国经贸监督〔1999〕808号批准重组)|
|--|-------|--------------|---|------------------------------|

| |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天津水泥工| | |
|6 |国家建材局 | |天津 | |
| | |业设计研究院 | | |
|--|-------|--------------|---|------------------------------|
|7 |国家纺织局 |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 |北京 | |
|--|-------|--------------|---|------------------------------|
|8 |国家有色金属局|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 | |
|--|-------|--------------|---|------------------------------|
| | |机械工业部第七设计研究院(西| | |
|9 |国家机械局 | |陕西 |改制为中国机械工程咨询设计集团公司 |
| | |安启源国际工程咨询总院) | | |
|--|-------|--------------|---|------------------------------|
|10|信息产业部 |信息产业部邮电设计院 |河南 |改制为中国信息工程咨询设计集团公司 |
--------------------------------------------------------------

附表二:

进入中央管理的企业的48个勘察设计单位名单
------------------------------------------------------------
|编号| 部 门 | 单位名称 |所在地| 备 注 |
|--|--------|---------------|---|--------------------------|
|1 |建设部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吉林 |进入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 |
|--|--------|---------------|---|--------------------------|
|2 |建设部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 |甘肃 |进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
|--|--------|---------------|---|--------------------------|
|3 |建设部 |中国市政设计研究院(武汉) |湖北 |进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
|--|--------|---------------|---|--------------------------|
|4 |建设部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四川 |进入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 |
|--|--------|---------------|---|--------------------------|
|5 |建设部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天津 |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
|6 |信息产业部 |中京邮电通信设计院 |北京 |进入信息产业部邮电设计院 |
|--|--------|---------------|---|--------------------------|
|7 |信息产业部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四川 |进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
|--|--------|---------------|---|--------------------------|
|8 |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 |北京 |进入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 |
|--|--------|---------------|---|--------------------------|
|9 |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研究院 |安徽 |进入机械科学研究院 |
|--|--------|---------------|---|--------------------------|

|10|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 |浙江 |进入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 |
|--|--------|---------------|---|--------------------------|
|11|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第三设计研究院 |重庆 |进入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 |
|--|--------|---------------|---|--------------------------|
|12|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 |河南 |进入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 |
|--|--------|---------------|---|--------------------------|
|13|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第五设计研究院 |天津 |进入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 |
|--|--------|---------------|---|--------------------------|
|14|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第六设计研究院 |河南 |进入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 |
|--|--------|---------------|---|--------------------------|
|15|国家机械局 |国家机械工业局第八设计研究院 |湖南 |进入机械工业部第七设计研究院 |
|--|--------|---------------|---|--------------------------|
|16|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 |河南 |进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
------------------------------------------------------------

------------------------------------------------------------
|编号| 部 门 | 单位名称 |所在地| 备 注 |
|--|--------|---------------|---|--------------------------|
|17|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第十一设计研究院 |陕西 |进入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 |
|--|--------|---------------|---|--------------------------|
|18|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汽车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 |进入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
|--|--------|---------------|---|--------------------------|
|19|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勘察研究院 |陕西 |进入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 |
|--|--------|---------------|---|--------------------------|
|20|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第二勘察研究院 |四川 |进入机械工业部第七设计研究院 |
|--|--------|---------------|---|--------------------------|
|21|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第三勘察研究院 |湖北 |进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
|--|--------|---------------|---|--------------------------|
|22|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深圳设计研究院 |广东 |进入机械工业部第七设计研究院 |
|--|--------|---------------|---|--------------------------|

| | |中煤工程设计咨询集团重庆设计 | | |
|23|国家煤炭局 | |重庆 |进入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集团) |
| | |研究院 | | |
|--|--------|---------------|---|--------------------------|
|24|国家煤炭局 |煤炭工业部南京设计研究院 |江苏 |进入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集团) |
|--|--------|---------------|---|--------------------------|
| | |中煤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沈阳设计 | | |
|25|国家煤炭局 | |辽宁 |进入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集团) |
| | |研究院 | | |
|--|--------|---------------|---|--------------------------|
|26|国家煤炭局 |煤炭工业部武汉设计研究院 |湖北 |进入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集团) |
|--|--------|---------------|---|--------------------------|
|27|国家煤炭局 |煤炭工业部选煤设计研究院 |河南 |进入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集团) |
|--|--------|---------------|---|--------------------------|
| |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南京水泥工 | | |
|28|国家建材局 | |江苏 |进入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总公司 |
| | |业设计研究院 | | |
|--|--------|---------------|---|--------------------------|
|29|国家建材局 |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四川 |进入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总公司 |
|--|--------|---------------|---|--------------------------|
| | |国家建材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 | | |
|30|国家建材局 | |安徽 |进入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 |
| | |究院 | | |
|--|--------|---------------|---|--------------------------|
|31|国家轻工局 |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 |上海 |进入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 |
------------------------------------------------------------

------------------------------------------------------------
|编号| 部 门 | 单位名称 |所在地| 备 注 |
|--|--------|---------------|---|--------------------------|
|32|国家轻工局 |中国轻工业广州设计院 |广东 |进入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 |
|--|--------|---------------|---|--------------------------|
|33|国家轻工局 |中国轻工业长沙设计院 |湖南 |进入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 |
|--|--------|---------------|---|--------------------------|
|34|国家轻工局 |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院 |湖北 |进入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 |
|--|--------|---------------|---|--------------------------|
|35|国家轻工局 |中国轻工业成都设计院 |四川 |进入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 |
|--|--------|---------------|---|--------------------------|
|36|国家轻工局 |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院 |广西 |进入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 |
|--|--------|---------------|---|--------------------------|
|37|国家轻工局 |中国轻工业西安设计院 |陕西 |进入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 |
|--|--------|---------------|---|--------------------------|
|38|国家石化局 |化工部华北规划设计院 |河北 |进入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 |
|--|--------|---------------|---|--------------------------|
|39|国家药品监管局 |上海医药设计院 |上海 |进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

|40|国家药品监管局 |国家医药管理局武汉医药设计院 |湖北 |进入中国医药(集团)公司 |
|--|--------|---------------|---|--------------------------|
|41|国家药品监管局 |重庆医药设计院 |重庆 |进入中国医药(集团)公司 |
|--|--------|---------------|---|--------------------------|
| | | | |进入拟组建的中国广电集团,暂委托中广达广播发展总公 |
|42|广电总局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北京 | |
| | | | |司代管 |
|--|--------|---------------|---|--------------------------|
|43|民航总局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总公司 |北京 |进入正在组建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
|--|--------|---------------|---|--------------------------|
|44|国家林业局 |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北京 |进入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 |
|--|--------|---------------|---|--------------------------|
|45|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云南 |进入中国林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 |
|--|--------|---------------|---|--------------------------|
| |江苏省、中国石油| | | |
|46| |南化集团设计院 |江苏 |进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 |化工集团公司 | | | |
|--|--------|---------------|---|--------------------------|
|47|交通部 |长江船舶设计院 |湖北 |进入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 |
|--|--------|---------------|---|--------------------------|
|48|交通部 |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 |湖北 |进入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 |
------------------------------------------------------------

附表三:

移交地方管理的4个勘察设计单位名单
-------------------------------------------------
|编号| 部门 | 单位名称 |所在地| 备 注 |
|--|------|---------------|---|-----------------|
| | |水利部电力工业部上海勘测设计 | | |
|1 |水利部 | |上海 |转为科技企业,划归上海市 |
| | |研究院 | | |
|--|------|---------------|---|-----------------|
|2 |信息产业部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陕西 |转为科技企业,划归陕西省 |
|--|------|---------------|---|-----------------|
| | |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集团)常州| | |
|3 |国家煤炭局 | |江苏 |转为科技企业,划归江苏省 |
| | |分院 | | |
|--|------|---------------|---|-----------------|
|4 |国家机械局 |机械工业部工程建设中心 |北京 |转为科技企业,划归北京市 |
-------------------------------------------------

附表四:

交由流域机械管理的6个水利勘察设计单位名单
-------------------------------------------------
|编号| 部门 | 单位名称 |所在地| 备 注 |
|--|------|---------------|---|-----------------|
|1 |水利部 |水利部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吉林 |交由松辽水利委员会管理 |
|--|------|---------------|---|-----------------|
|2 |水利部 |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研究院 |天津 |交由海河水利委员会管理 |
|--|------|---------------|---|-----------------|
|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 | | |
|3 |水利部 | |湖北 |交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管理 |
| | |计研究院 | | |
|--|------|---------------|---|-----------------|
| | |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 | | |
|4 |水利部 | |河南 |交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管理 |
| | |究院 | | |
|--|------|---------------|---|-----------------|
| |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 | | |
|5 |水利部 | |安徽 |交由淮河水利委员会管理 |
| | |研究院 | | |
|--|------|---------------|---|-----------------|
|6 |水利部 |广东珠委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 |交由珠江水利委员会管理 |
-------------------------------------------------

附表五:

国家有色金属局所属13个勘察设计单位名单
-----------------------------------------------
|编号| 单 位 名 称 |所在地| 备 注 |
|--|------------------|---|-------------------|
|1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辽宁 |按国发〔2000〕17号文件精神办理 |
|--|------------------|---|-------------------|
|2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贵州 |同上 |
|--|------------------|---|-------------------|
|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 |河南 |同上 |
|--|------------------|---|-------------------|
|4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 |湖南 |同上 |
|--|------------------|---|-------------------|
|5 |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甘肃 |同上 |
|--|------------------|---|-------------------|
|6 |乌鲁木齐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新疆 |同上 |
|--|------------------|---|-------------------|

|7 |沈阳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辽宁 |同上 |
|--|------------------|---|-------------------|
|8 |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江西 |同上 |
|--|------------------|---|-------------------|
|9 |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云南 |同上 |
|--|------------------|---|-------------------|
|10|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云南 |同上 |
|--|------------------|---|-------------------|
|11|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湖南 |同上 |
|--|------------------|---|-------------------|
|12|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陕西 |同上 |
|--|------------------|---|-------------------|
|1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 |陕西 |同上 |
-----------------------------------------------

附表六:

已进入中央管理的企业的80个勘察设计单位名单
--------------------------------------------------------
|编号| 单 位 名 称 |所在地| 备 注 |
|--|----------------------|---|------------------------|
|1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 |北京 |已进入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 |
|--|----------------------|---|------------------------|
|2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天津 |已进入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 |
|--|----------------------|---|------------------------|
|3 |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湖北 |已进入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 |
|--|----------------------|---|------------------------|
|4 |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上海 |已进入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 |
|--|----------------------|---|------------------------|
|5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广东 |已进入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 |
|--|----------------------|---|------------------------|
|6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北京 |已进入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 |
|--|----------------------|---|------------------------|
|7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 |陕西 |已进入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 |
|--|----------------------|---|------------------------|
|8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 |湖北 |已进入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 |
|--|----------------------|---|------------------------|
|9 |煤炭工业部西安设计研究院 |陕西 |已进入中煤建设集团 |
|--|----------------------|---|------------------------|

|10|煤炭工业部邯郸设计研究院 |河北 |已进入中煤建设集团 |
|--|----------------------|---|------------------------|
|11|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 |浙江 |已进入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 |
|--|----------------------|---|------------------------|
|12|武汉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湖北 |已进入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总公司 |
|--|----------------------|---|------------------------|
|13|苏州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 |江苏 |已进入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总公司 |
|--|----------------------|---|------------------------|
|14|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15|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湖北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16|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 |重庆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
|编号| 单 位 名 称 |所在地| 备 注 |
|--|----------------------|---|------------------------|
|17|冶金工业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 |安徽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18|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内蒙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19|中国冶金建设集团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总院|辽宁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20|冶金工业部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 |辽宁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21|冶金工业部长沙冶金设计研究院 |湖南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22|中国冶金建设集团秦皇岛冶金设计研究总院 |河北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23|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 |湖北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24|中国冶金建设集团成都勘察研究总院 |四川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25|中国冶金建设集团沈阳勘察研究总院 |辽宁 |已进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 |
|--|----------------------|---|------------------------|
|26|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 |天津 |已进入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
|--|----------------------|---|------------------------|
|27|化学工业部第二设计院 |山西 |已进入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
|--|----------------------|---|------------------------|
|28|化学工业部第三设计院(东华工程公司) |安徽 |已进入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
|--|----------------------|---|------------------------|
|29|中国五环化学工程公司 |湖北 |已进入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
|--|----------------------|---|------------------------|
|30|中国华陆工程公司(化工部第六设计院) |陕西 |已进入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
|--|----------------------|---|------------------------|
|31|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化工部第八设计院) |四川 |已进入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
|--|----------------------|---|------------------------|
|32|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公司 |广西 |已进入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
|--|----------------------|---|------------------------|
|33|中国化学工程第一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 |已进入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
|--|----------------------|---|------------------------|
|34|中国化学工程南京岩土工程公司 |江苏 |已进入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
--------------------------------------------------------

--------------------------------------------------------
|编号| 单 位 名 称 |所在地| 备 注 |
|--|----------------------|---|------------------------|
|35|冶金工业部长春黄金设计院 |吉林 |已进入中国黄金总公司 |
|--|----------------------|---|------------------------|
|36|冶金工业部哈尔滨黄金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已进入中国黄金总公司 |
|--|----------------------|---|------------------------|
|37|国电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38|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 |吉林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39|国家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 |上海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40|国家电力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 |湖北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41|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 |四川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42|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 |陕西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43|中国电力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44|中国水电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45|水利部能源部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 |北京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46|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浙江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47|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南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48|国家电力公司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贵州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49|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云南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50|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四川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51|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 |已进入国家电力公司 |
------------------------------

上海市住房公积金条例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


上海市住房公积金条例(修正)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6年4月12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5月27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住房公积金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维护住房公积金缴存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职工住房建设,保障职工对住房的基本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住房公积金,是指在本市工作并且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的职工及其所在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统称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缴存的一种长期住房储金。
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使用及其管理活动。
第四条 住房公积金用于职工住房的基本需求和职工住房建设资金的融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条 住房公积金实行统一管理、专户存储、专项使用、安全运作、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六条 职工有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单位有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
职工有要求所在单位为其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权利,有按照规定查询、提取住房公积金和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权利,有监督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权利;职工所在单位有按照规定查询、融通住房公积金的权利。

第二章 管理组织
第七条 本市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领导机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上海市住房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住房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政策和措施;
(二)审议确定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的规划和计划;
(三)审议确定住房公积金的预算、决算;
(四)监督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实施;
(五)市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是市住房委员会领导下负责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事业组织,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归还;
(二)编制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的规划和计划;
(三)编制住房公积金的预算、决算;
(四)审批住房公积金提取、贷款的申请;
(五)监督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借贷和结算;
(六)负责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
(七)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和存款、贷款利率;
(八)负责住房公积金的核算工作;
(九)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实施处罚;
(十)执行市住房委员会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市住房委员会设立住房公积金监督委员会,监督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
第十条 住房公积金的帐户设立、缴存、借贷、结算、归还等业务,由受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委托的银行(以下简称受托银行)承办。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委托银行承办前款业务,应当与受托银行签订委托合同。

第三章 住房公积金的缴存
第十一条 凡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所列对象,均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
第十二条 单位应当向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并且向受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设立。
新建立的单位应当自建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并且在办妥缴存登记之日起二十日内,向受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设立。
单位录用职工,应当自录用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受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设立或者转移。
第十三条 发生合并、分立、解散等情形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单位,应当自发生上述情况之日起三十日内,由原单位或者清算组织向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的变更或者注销缴存登记,并且在办妥手续之日起二十日内,向受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转移或者封存。
单位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应当自终止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受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转移或者封存。
第十四条 住房公积金的缴存额等于职工本人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之和。
职工、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缴存额的上下限,每年由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经市住房委员会审核同意,并且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十五条 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由单位在其每月工资收入中代为扣除。
单位为职工缴存和代扣的住房公积金,由单位自发放月工资之日起五日内,存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受托银行设立的住房公积金专户,并且计入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不得逾期缴存或者漏缴、少缴。
第十六条 住房公积金自存入受托银行之日起计息。
住房公积金的存款、贷款利率,每年由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会同有关部门拟订,经市住房委员会审核同意,并且按照国家金融管理的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四章 住房公积金的提取和使用
第十七条 制定住房公积金的提取、使用计划,应当优先保证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帐户中的储存余额。
第十八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帐户中的储存余额:
(一)购买、建造自住住房或者翻建、大修具有所有权的自住住房;
(二)离休、退休;
(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且与所在单位终止劳动关系;
(四)户口迁出本市或者出境定居。
职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职工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可以提取该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帐户中的储存余额。
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三)、(四)项和第二款规定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中的储存余额的,该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帐户应当同时注销。
第十九条 职工购买、建造自住住房或者翻建、大修具有所有权的自住住房,在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帐户中储存余额不足时,可以提取其配偶、同户成员或者非同户的直系血亲的住房公积金帐户中的储存余额,但需征得被提取人的书面同意。
第二十条 按照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提取住房公积金帐户中的储存余额的,职工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核实,并且为提取人出具提取证明。
职工或者职工的继承人、受遗赠人不得采取欺骗手段提取住房公积金帐户中的储存余额。
第二十一条 履行住房公积金缴存义务的职工,在购买、建造自住住房或者翻建、大修具有所有权的自住住房时,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但应当提供担保。
履行住房公积金缴存义务的单位,在建造或者购买职工住房时,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但应当提供担保。
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 职工或者单位按照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或者贷款的,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准予或者不准予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 住房公积金可以用于统一建设职工住房。该职工住房应当以成本价向履行住房公积金缴存义务的单位或者居住困难的职工出售。
单位按照前款规定购买的职工住房应当用于解决本单位职工住房困难,不得营利。
使用住房公积金统一建造和出售职工住房的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在保证住房公积金正常支付的前提下,可以购买国债或者委托金融机构进行保值、增值运营,增值收益纳入住房公积金,可以用于建立风险储备金。
住房公积金用于保值、增值运营的比例,由市住房委员会决定。
第二十五条 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欠缴的住房公积金本息,作为职工工资列入破产财产的第一清偿顺序。

第五章 住房公积金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受托银行对住房公积金帐户中的储存余额应当每年六月三十日结算,并且向职工送交结算清单,告知职工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职工向受托银行查询本人住房公积金帐户和单位向受托银行查询本单位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帐户时,受托银行应当无偿受理。
职工及其所在单位发现住房公积金帐户中的储存余额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可以要求受托银行或者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复核,受托银行和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无偿受理,并且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给予书面答复。
第二十八条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按照委托合同对受托银行进行检查、核实,并且督促受托银行及时办理委托合同约定的有关业务。
受托银行应当按期向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提供委托合同约定的业务资料。
第二十九条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督促单位按时履行下列义务:
(一)住房公积金的缴存登记或者变更、注销缴存登记;
(二)住房公积金的缴存;
(三)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设立、转移或者封存。
职工有权督促单位按时缴存住房公积金和及时办理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设立、转移或者封存。
第三十条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对单位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建造或者购买职工住房的情况实施监督。
职工发现单位有挪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行为的,可以向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举报。
第三十一条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每年编制住房公积金的预算、决算,并且向市住房委员会报告。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定期对住房公积金进行核算,并且向市住房委员会报告。
第三十二条 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使用,应当接受财政、税务、审计和金融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三条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于每年九月,将经市住房委员会审核同意的上一结算年度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使用情况登报公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处理:
(一)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者变更、注销缴存登记的,责令限期补办;逾期不补办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办理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设立、转移或者封存的,责令限期补办;逾期不补办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未按照本条例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责令限期补缴本息,并且自应缴存之日起按日处以未缴存额千分之三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存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四)将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或者住房公积金贷款挪作他用的,责令限期返还本息,并且处以挪用金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五)隐瞒事实,出具住房公积金虚假提取证明的,处以违法提取金额二至三倍的罚款。
有前款第(四)、(五)项所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规定的,由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没收其非法所得,并且处以非法所得一至三倍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帐户中储存余额的,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追回所提金额,并且处以所提金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提取他人住房公积金帐户中储存余额的,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追回所提金额,并且处以所提金额一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受托银行违反委托合同的约定或者有其他过错行为的,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依照委托合同的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
因受托银行的过错造成提取人或者借款人经济损失的,受托银行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受托银行在承办委托合同约定的业务时,违反有关金融管理法律、法规的,金融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八条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未履行本条例规定职责的,由市住房委员会责令其纠正,并且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罚没款收入按照规定上缴国库。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市住房公积金的结算年度,自每年的七月一日起,至下一年的六月三十日止。
第四十二条 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不计入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基数。
按照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三)、(四)项和第二款规定提取住房公积金的,免缴个人所得税。
第四十三条 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1996年7月1日起施行。



1996年4月12日

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


南昌市人民政府

(2003年11月20日南昌市人民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4年1月21日南昌市人民政府令第95号公布 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市城市规划区内编制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管理、进行建设,应当遵守《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和本规定。
建设项目还应当符合相关专业技术规范。
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分类与适建范围
第三条 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
第四条 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未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按照分区规划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的规定执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未列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适建性。
需要改变建设用地性质或者超出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并依法对规划进行调整:
(一)不得对相邻地块以及历史文化遗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不得突破原用地开发强度,导致该区域环境质量下降;
(三)不得新增大量人流、车流,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有序运行;
(四)不得擅自占用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公益设施用地。
第五条 取得城市规划道路一侧土地使用权的,其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按照实际用地面积(净地)计算。
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依法批准后方可实施。建设用地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配套的管线工程详细规划。
第七条 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应当符合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
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设施等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照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八条 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莲塘组团、昌东组团、湾里组团、望城组团和乐化组团的中心地区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照新城区的控制指标执行;其中心地区、一般地区由所在县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第九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用地规模未达到以下标准的,不予批准:
(一)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为5000平方米;
(二)多层公共建筑为15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为2000平方米;
(四)高层居住建筑高度大于50米的为3000平方米;
(五)高层公共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为3500平方米;
(六)高层公共建筑高度大于50米的为4000平方米。
建设用地规模未达到上款规定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原有道路改道或者有其他类似情况,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道路、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十条 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了开放空间的建设项目,可以相应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量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在建筑物内部(包括地面层和其他楼层)或者外部提供全天候对外开放的步行空间或者通道,将周边建筑物与城市街道、广场、游园、购物中心等公共空间连在一起且有效宽度不小于4.5米的,可以作为城市公共通道,并按照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
增加建筑面积的标准为:
(一)核定建筑容积率小于2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1平方米;
(二)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或者等于2小于4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1.5平方米;
(三)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或者等于4小于5.5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2平方米。
(四)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或者等于5.5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2.5平方米。
第十一条 居住小区内建筑架空层不得作为开放空间;用作停车、绿化、居民休闲等公共用途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但不得围合、改作他用或者出售、出租,建筑密度按照规定计算。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以下标准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
(一)居住建筑:
1、一类居住区:机动车每户不少于0.6至1个泊位,非机动车每户不少于1个泊位;
2、二类居住区:机动车每户不少于0.3个泊位,非机动车每户不少于2个泊位。
(二)公共建筑:
1、行政办公: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0.3至0.5个泊位,非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3个泊位;
2、商业、金融、服务业、市场等: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0.25至0.4个泊位,非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5个泊位;
3、文化娱乐: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0.5至0.6个泊位,非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4个泊位。
机动车、非机动车室外停车场的泊位数不得低于核定标准泊位数的百分之十五。核定标准泊位数按照总建筑面积换算成的最小标准泊位数计。
停车场(库)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或者停用。
第十三条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每泊位占地20至30平方米,多层停车库和地下停车库每泊位占地25至35平方米;非机动车停车场(库)每泊位占地1.5至1.8平方米。
停车场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相交,应当尽量采用正交布置,确需斜交的,其交角原则上不小于75度。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四条 居住建筑应当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尽可能采用南偏东15度至南偏西15度朝向,原则上不再建设东西向居住建筑。
第十五条 中高层以下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南北向(包括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下同)平行布置(包括两建筑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度,下同)的,在八一大道、阳明路、三经路、沿江北路、抚河北路、站前西路所围合的范围内,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8倍,在老城区的其他范围内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0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1倍。
(二)垂直布置的:
1、山墙连续宽度小于或者等于16米,其南北向间距在老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 5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但不得小于9米,山墙不得开窗、挑阳台;
2、山墙连续宽度大于16米,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
1、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2、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者等于6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本条第(一)项规定的间距乘以0.8计算,但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
3、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垂直布置的间距控制。
(四)南北向平行布置,相邻居住建筑之间地面有高度差的:
1、南侧居住建筑低于北侧居住建筑高度的,以两建筑高度完全重叠的部分计算间距,但不得小于9米。
2、南侧居住建筑高于北侧居住建筑高度的,以两建筑高度完全重叠的部分加上南侧居住建筑高出北侧居住建筑的部分计算间距,但不得小于9米。
(五)位于同一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建筑间距可以扣除裙房的高度;计算与其他相邻建筑间距时,应当包括裙房高度。
(六)相邻居住建筑底层均设有架空层或者储藏间的,计算间距可以不包含底层架空层或者储藏间的建筑高度。设有架空层或者储藏间的居住建筑在南侧,未设的居住建筑在北侧,按照南侧居住建筑包含架空层或者储藏间在内的建筑物高度计算间距。
第十六条 中高层以下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在老城区不得小于4.5米,在新城区不得小于6米,按照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者通道要求的,应当按照消防间距或者通道要求执行;山墙不得挑阳台。
点式居住建筑的东西侧有居室窗户的,其与相邻居住建筑的间距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执行。
第十七条 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
1、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下部分,南侧建筑面宽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即条式居住建筑),其间距在老城区为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7倍,在新城区为0.8倍,但均不得小于24米;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部分按照每4米增加1米计算。
2、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下部分,南侧建筑面宽小于30米的(即点式居住建筑),其间距在老城区为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新城区为0.7倍,但均不得小于24米;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部分按照每4米增加1米计算。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
1、多、低层居住建筑在高层居住建筑北侧的,间距按照本条第(一)项第1目执行;
2、多、低层居住建筑在高层居住建筑东、西侧,间距不得小于13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四)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照消防间距控制,但山墙有居室窗户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第十八条 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8米,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9米,多、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高层建筑与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还应当进行日照分析,满足北侧居住建筑底层住宅大寒日日照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
第十九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者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照居住建筑间距的规定执行;
(二)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照消防间距执行,但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山墙间距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执行;
(三)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照本规定第二十条执行。
第二十条 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南北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但不得小于21米;东西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物高度的0.4倍,但不得小于13米;
(二)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南北向的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8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1倍,但南侧建筑物是多层的,其间距不得小于9米;
(三)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高层非居住建筑在南侧或者东、西侧的,间距按照本条第(一)项执行;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在南侧的,间距按照本条第(二)项执行;
(四)以上各项和以其他形式布置的,均应当满足消防间距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在本规定第十五条和第十九条规定的基础上,按照老城区增加百分之十以上,新城区增加百分之二十以上计算。
第二十二条 中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小于或者等于0.8倍的,其南阳台或者东西向主阳台最大出挑距离为1.8米,其北阳台或者东西向次阳台最大出挑距离为1.2米;间距大于0.8倍的,阳台最大出挑距离可酌情增加。高层居住建筑阳台最大出挑距离为1.8米。
居住建筑南阳台或者东西向主阳台连续长度不得大于8米,北阳台或者东西向次阳台连续长度不得大于4米,阳台总长度不得超过建筑面宽总长度的百分之六十。
阳台出挑距离、连续长度或者阳台总长度超出上两款规定的,应当从阳台外边缘计算间距。
第二十三条 建筑间距还应当符合抗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有关专业规范的要求。
第五章 建筑物退让
第二十四条 沿建设用地边界建设的建筑物,应当按照规定退让;相邻公共绿地的,退让距离按照其他非居住建筑的退让距离执行;退让距离小于消防间距的,按照消防间距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临街建筑物的退让应当符合《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的要求,其中50米以下高层建筑(含台阶、有柱雨棚,下同)在主干道两侧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少于10米,在次干道两侧不得少于8米;50米以上高层建筑主楼退让距离,在以上规定的基础上,建筑每增加一层增加0.25米。
第二十六条 临街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楼),其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2米,并应当留出与城市道路相连的临时停车或者回车的场地。
第二十七条 道路交叉口周边的建筑物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在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基础上至少增加3米。
第二十八条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绿地规划绿线及其用地边界的距离,不得小于3米。
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檐口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
在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范围内,不得建设或者设置雨篷、阳台、招牌、灯饰等建筑物和构筑物。
第二十九条 在公路两侧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划定隔离控制带:
(一)国道、高速公路防护栏两侧不小于30米;
(二)省道路基边缘两侧各20米;
(三)县道路基边缘两侧各10米;
公路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
第三十条 沿河道规划蓝线两侧新建建筑物,其退让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按照批准的规划执行;没有规划的,不得小于10米。
第三十一条 沿铁路干线两侧新建建筑物,距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沿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新建建筑物的,不得小于15米;沿铁路两侧修建围墙的,不得小于10米。
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应当符合铁路道口管理规定。
第三十二条 在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建筑物与电力架空线路的最小水平距离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0.5至10千伏的线路,距塔基中心线不得小于5米;
(二)35至110千伏的线路,距塔基中心线不得小于10米;(三)220千伏的线路,距塔基中心线不得小于15米。
市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的范围可以略小于上款规定,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电力管理部门确定。
第三十三条 修建临时建筑物的,退让主、次干道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1.5米,其他道路不小于1米。
第六章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三十四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的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护地段周围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控制地段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六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56.3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A)不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上建筑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S)之和乘以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L),即:A≦L(W+S);
(二)其他建筑物的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上建筑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
第三十七条 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应当按照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建筑物或者其临接的道路临接广场、河道、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应当将广场、河道、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宽度的二分之一计入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第七章 建筑基地的绿地
第三十八条 建筑基地的绿地率应当符合城市绿化管理的规定。
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中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道路两侧以及规定的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
第三十九条 建筑基地内的公共绿地面积,在居住用地中按照组团以上进行设置。组团每人不得少于0.5平方米,小区(含组团)每人不得少于1平方米,居住区(含小区和组团)每人不得于少1.5平方米,绿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组团绿地的面积不得少于400平方米。
第四十条 在临江、临河、临湖地区应当留足可供绿化建设的用地,只拆不建,具体范围为:
(一)东湖、南湖、西湖、北湖周边30至50米;
(二)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黄家湖周边80至100米;
(三)赣江、抚河两侧50至100米;
(四)玉带河两侧20至50米。
昌九高速公路、昌九大道两侧100米范围内也应当留足可供绿化建设的用地。
第八章 城市景观和环境
第四十一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重视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确定城市景观体系,重视城市轮廓线和视线通廊等景观要素。
重要区域应当专门编制城市景观规划或者城市设计。
第四十二条 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沿街建筑群体要形成活泼有变化的天际线,协调而丰富的街道立面,结合建筑功能、交通、绿化等需要灵活设置,以利变化街道空间,丰富城市景观;
(二)主干道两侧原则上不建住宅楼,确需建造的,其立面设计、装饰应当与所处建筑环境协调,不得设置突出开敞式阳台;
(三)主、次干道两侧原则上不建小型或者带式商业网点;
(四)沿街不得设置锅炉房、烟囱、烧火道、垃圾道、污水池、化粪池、厨房、储藏间等有碍市容景观的附属设施;
(五)沿街建筑立面原则上不设置空调室外机,确需设置的应当结合建筑立面统一隐弊处理;
(六)主要商业街道两侧的广告、招牌等应当统一规划、设置;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应当作外墙、屋顶的灯光设计。
第四十三条 修建围墙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体育设施、影剧院、旅游宾馆、图书馆等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大、中型公共建筑,临街面原则上不得修建围墙,应当以花台、绿化带等建筑小品作为隔离带或者隔离墙;确需修建围墙的,应当设计成透空型,高度不得超过1.6米;
(二)医院、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居住区以及风景区等需修建围墙的,应当设计成透空型,高度不得超过1.6米;
(三)监狱、看守所、油库、煤气罐站、各种物质储备专用仓库区、发电厂、水厂、煤厂、电台、部队营房、宗教场所以及畜、禽饲养场等有特殊要求的,可以修建封闭式围墙,但应当进行美化处理,原则上不得超过2.2米;
(四)建设工地可以利用原有围墙作为临时围墙,也可以设置围墙或者围档,但应当进行美化处理;在使用期结束时应当无偿拆除。
第四十四条 居住建筑景观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居住建筑应当成片规划,形成居住小区或者居住组团,避免零星插建;
(二)同一居住建筑群体的风格、造型、色彩应当协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从造型、色彩、细部、小品等方面谋求单幢居住建筑的标识性;
(三)新建居住小区应当按照规范设置社区服务、物业管理、邮政信报以及公厕、垃圾站、液化气站、配电房等市政公用设施;
(四)不得在成套的居住建筑院落内和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内增建建筑物;
(五)改变居住建筑外部造型、色彩的,应当以栋为单位整体规划设计,并保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六)空调室外机及排水、太阳能热水器等户外设施应当统一预留设置位置。
第四十五条 沿街建筑室外装修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造型、尺度、色彩、材料符合城市街景要求;
(二)不得增设突出建筑红线的立柱、台阶;
(三)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上不得作悬挑装修;
(四)不得增加使用面积,屋顶装修不得违反有关间距、景观的规定。
第四十六条 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骑楼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骑楼建筑的底层外墙面至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5米;
(二)骑楼地面应当与人行道地面相同,无人行道的应当高出道路边界处0.1至0.2米,表面铺装应当平整,不得设置任何台阶或者障碍物;
(三)骑楼净高不得小于3.6米;
(四)骑楼外柱的外缘距建筑控制线不得小于0.45米,并设置防撞和安全措施。
第九章 市政道路管线
第四十七条 市政工程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专业规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四十八条 新建城市道路应当按照《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设计规范》设计和建设方便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坡道及其标志。
第四十九条 在道路上开机动车道口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建设项目原则上开一个机动车道口,相邻两条或者两条以上道路的,在最低一级的道路上开口,并尽可能远离交叉口;
(二)在道路交叉口范围开口,开口位置距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不得小于70米,在支路上的,可以适当放低标准。
第五十条 管线工程规划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工程应当编制道路管线工程综合规划,并取得市政道路管线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燃气等各种管线原则上下地埋设,已有的城市架空线结合城市改建逐步改为下地敷设;
(三)建设项目应当采用雨污分流制;
(四)通信管线应当同沟共井埋设;
(五)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工程,管线工程应当同步规划、同步设计、配套实施;管线单位应当充分考虑管线预留(管孔数、横穿接口等);新建桥梁应当根据管线规划要求,预留管线通过的位置。
第五十一条 管线设置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与城市其他管线相互衔接。
(二)综合布置的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应当符合有关要求。
(三)各类管线设置次序为:
1、给水、电力、热力管线原则上在道路西侧或者北侧敷设,通信、燃气管线原则上在道路东侧或者南侧敷设,电力电缆与电信电缆应当远离,在宽度为4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上同一种市政管线应当在道路两侧布置;
2、管线从道路边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依次为电力、电信、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污水管线;管线确需交叉的,按照由浅入深布置,依次为电信、热力、电力(低压电线在高压电线上)、燃气、给水、雨水、污水管线。
(四)管线应当按照以下规定避让;
1、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
2、小管线避让大管线;
3、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
4、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
5、分支管线避让主干管线;
6、技术要求低的管线避让技术要求高的管线。
(五)以下地段的管线,原则上采用综合管沟敷设:
1、交通运输繁忙、管线复杂、管线安排有困难的快速路、主干道以及地下铁道、立体交叉口等大规模工程;
2、重要城市广场及其道路交叉口;
3、道路与铁路、河流的交叉处;
4、不允许随时挖掘路面的路段;
5、开挖后难以修复的路面以及某些特殊建筑场所。
(六)管线干线应当布置在靠近主要负荷中心或者支管较多的一侧。
(七)管线走向应当与道路平行。管线与管线、管线与铁路、管线与道路之间应当减少交叉;必须交叉的,原则上采用直角相交,斜交的交角不得小于45度。
(八)管线的埋设深度应当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以及与其他管道的交叉等因素确定。管顶至机动车道路路面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7米。
(九)管线穿越河道时,应当满足通航、河道整治要求以及有关专业技术规定。
(十)燃气管道应当单独直埋,不得进入综合管沟。禁止沿高压电线走廊、电缆沟道或者在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液体埋场下敷设燃气管道。
(十一)地下管线检查井盖的设置,不得妨碍相邻管线通过或者影响附近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并与道路衔接平顺,与路面的高差不得超过20毫米。
第五十二条 在人行道距路沿石边缘1.5米的范围内应当预留行道树的位置。道路上的路灯杆、广告牌、道路标志等立杆,其中心应当固定在人行道距路沿石边缘0.5米的位置上。
第五十三条 非人防工程自身需要的管道,不得穿越人防工程主体结构。特珠情况下,允许直径在70毫米以下的给水、热力管线通过,但应当在入口处安装阀门。
第五十四条 在现有以及规划的管线、高压走廊用地范围内不得擅自修建其他设施。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以下用语的含义:
(一)道路规划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
(二)绿地规划绿线,是指城市各级绿地用地规划控制线。
(三)河道规划蓝线,是指城市各级河、渠道规划控制线。
(四)建设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征地红线范围内,除城市道路、河道、电力走廊、轻轨控制线、绿化隔离带等规划控制用地外的实际用地面积。
(五)建筑控制线,是指根据城市规划需要确定的建筑物可建范围的控制线。
(六)建筑红线,是指经规划确定的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七)建筑容积率,简称容积率,是指建设用地内的各类建筑,其地面以上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八)建筑密度,是指建设用地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含底层架空层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九)绿地率,是指建设用地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十)低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1层至3层的住宅建筑。
(十一)多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4层至6层的住宅建筑。
(十二)中高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7层至9层的住宅建筑。
(十三)高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高于或者等于10层的住宅建筑。
(十四)低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0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五)多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10米,小于或者等于24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六)高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七)裙房,是指与高层建筑相连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附属建筑。
(十八)点式建筑,是指与生活居住建筑正面相邻的建筑面长度小于30米的各类建筑。点式建筑两侧有遮挡阳光的建筑,且点式居住建筑与相邻两建筑之间距小于点式建筑本身长度的0.5倍时,视同条式居住建筑。
(十九)条式建筑,是指与生活居住建筑正面相邻的建筑面长度大于30米(含30米)的各类建筑。
(二十)骑楼,指临城市道路的建筑,将下层临道路部分作成柱廊式人行通道,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通道上的建筑形式,骑楼建筑一般为三层以下。
(二十一)老城区,是指洪城路、解放西路、洪都中大道、洪都北大道、沿江北路、抚河北路、抚河中路所围合的范围。
(二十二)新城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老城区以外的其他范围。
第五十六条 市城市规划区以外建制镇的城市规划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规定第四条中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第七条和第八条中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十条中的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办法、第二十四条中的建筑物退让距离、第五十一条第(二)项中的管线相互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等,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